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千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张文婧)8月14日,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衡水市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衡水市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80余家,实现“县域全覆盖”。
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磊从完善保护体系与强化法治保障、创新传承机制与激发时代活力、赋能乡村振兴与释放经济潜力、拓展交流平台与提升国际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完善保护体系与强化法治保障方面。衡水市着力构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0项。同时,衡水市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21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2023年推动颁布实施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河北省设区市中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衡水珍宝街小学课堂上,内画传承人粘跃峰老师正在授课 。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供图
衡水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戳脚在孔颖达文化公园进行现场展演。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供图
在创新传承机制与激发时代活力方面。衡水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深化校园传承,在全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设特色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积极激活市场动能,主动对接服务行业和大型企业,将分散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中展示展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展品”向“消费品”转变,让市民“面对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大力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公共空间,在衡德高速服务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入驻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并充分利用图书馆、城市书房、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场所,常态化开展宣传、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渠道,释放其时代价值。
在赋能乡村振兴与释放经济潜力方面。衡水市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旅强市建设。该市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河北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并成功培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同时,将衡水内画、武强木版年画、深州形意拳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深度融入旅游景区,打造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外国友人在武强年画博物馆体验武强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供图
在拓展交流平台与提升国际影响方面。衡水市着力推动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生动讲述衡水故事、中国故事。衡水剪纸作品惊艳亮相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赢得了国际时尚界的高度赞誉。在2024年河北文旅经贸埃及交流推介活动中,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反响热烈。今年8月,“画里画外中国韵——河北武强年画与衡水内画艺术展”在亚美尼亚埃里温市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中亚两国文明互鉴与艺术交流。
赵磊表示,衡水市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将持续完善保护体系,深化创新实践,拓展传播渠道,努力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衡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