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张千 郄晓强 李珊珊)8月14日上午,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磊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陈丽琳主持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陈丽琳: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情况,由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磊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衡水日报、衡水晚报、衡水新闻网、衡水电台、衡水电视台等市直媒体;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长城新媒体,及河北共产党员网、河北工人报、河北法治报、河北新闻网、河工新闻网、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网、网易衡水等驻衡在衡媒体。
现在,首先请发布人进行发布。
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磊: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衡水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市文广旅局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一是在完善保护体系与强化法治保障方面。我们着力构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41项,市级158项,县级480项。特别是,我们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21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推动颁布实施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河北省设区市中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法规,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是在创新传承机制与激发时代活力方面。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深化校园传承,在全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积极激活市场动能,创新打造“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客厅”等平台,主动对接服务行业和大型企业,将分散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中展示展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展品”向“消费品”转变,让群众“面对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同时,大力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公共空间,在衡德高速服务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入驻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充分利用图书馆、城市书房、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场所,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渠道,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
三是在赋能乡村振兴与释放经济潜力方面。我们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80余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其中,衡水内画和武强汇名轩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案例,分别入选文旅部第一批、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典型案例”,我们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并成功培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日益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将衡水内画、武强木版年画、深州形意拳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深度融入旅游景区,打造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为衡水打造京津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增添“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力”。
四是在拓展交流平台与提升国际影响方面。我们着力推动衡水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桥梁,生动讲述衡水故事、中国故事。衡水剪纸作品亮相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赢得国际时尚界的高度赞誉。2024年在埃及举办的“美丽河北”文旅经贸交流推介活动中,我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反响热烈。今年8月,“画里画外中国韵——河北武强年画与衡水内画艺术展”在亚美尼亚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中亚两国文明互鉴与艺术交流。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积极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我们将持续完善保护体系,深化创新实践,拓展传播渠道,努力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衡水力量。
最后,我们诚挚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宣传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与我们一道,共同讲好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故事!
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陈丽琳:
好,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大家如有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媒体的名称。为让更多的媒体获得提问机会,请每次只提问一个问题。
河北广播电视台: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请问衡水市在有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人”的传承。为切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我们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传承人培育机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工作。
一是筑牢制度根基。我们出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动态管理、评估考核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为传承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积极培养青年人才。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承人,在全市建立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编撰特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有效激发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认知。同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深度合作。目前,衡水内画、武强木版年画、深州形意拳等项目已纳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人才。
三是激发创新活力。我们每年定期举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系统提升传承人的核心技艺水平。积极组织青年传承人参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青春”提升计划等进修活动,助力其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衡水广播电台:请问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真正点亮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衡水市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谢谢。
答:谢谢您的提问。让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点亮美好生活,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创新场景,融入日常消费。我们精心打造“展、学、购、娱”四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圈,常态化开展“文化超市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大年”等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及体验走进社区、贴近百姓,深度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二是文旅融合,丰富体验内涵。我们着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例如“周窝音乐小镇—武强年画博物馆—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华日青铜艺术文化产业园”这条线路,让游客在旅途中就能沉浸式感受衡水的文化底蕴。在节假日期间,我们还组织展演类、技艺类、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进行展演互动,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吸引力。
三是数字赋能,拓展传播广度。我们积极引导传承人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生动展示技艺精髓、讲述匠人故事、推介创新产品。通过这些方式,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观赏、可参与、可消费”的现代价值,惠及更广泛人群,点亮群众的文化生活。
衡水日报:在当前国潮消费兴起的背景下,请问衡水市有哪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通过创新实现了成功的市场转化?谢谢。
答:感谢您的提问。我市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主要通过设计赋能、功能转化、跨界融合这三大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符号”向“消费符号”转化,实现了活态传承与产业增值的双向赋能。这方面涌现出不少代表性案例。
衡水内画大胆突破传统鼻烟壶形态,与衡水老白干、北京景泰蓝、景德镇陶瓷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跨界融合。创意推出了习三内画艺术酒、《天下吉祥》内画景泰蓝宝尊、《千秋万代》双王大师尊、《八仙祝寿》内画葫芦等系列产品,成功开拓了轻奢消费市场。
武强年画通过提炼经典视觉符号,创新开发了年画书签、民俗日历、年画小家电等120余种贴近现代生活的产品。
剪纸艺术与时尚设计深度融合,打造出系列剪纸元素的时尚配饰、家居装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衡水剪纸元素服装登上了意大利米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装秀的舞台,开启了国际化传播的新里程。
此外,侯店毛笔、武邑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同步开发了众多文创精品。可以说,在国潮消费浪潮的推动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正以破茧蝶变之势开拓市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创新活力。
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陈丽琳:
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需深入采访,会后请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系。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