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枣强县视障人士周全芝缓步行走在盲道上。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无障碍城市建设,让她的出行路更通畅了。 记者 焦 磊 摄
2月18日下午,枣强县建设北路人行道上,记者跟随手持盲杖的视障人士周全芝,沿着亮黄色的盲道缓步前行。
这条路,周全芝很熟悉,是从她家到工作地点的必经之路。可这条路的盲道也曾是周全芝的“痛点”——铺设不连续、失修破损,甚至常被车辆占用。“每一次出门对自己都是一次考验,像‘闯关’。”周全芝说,如果没有家人陪伴,她自己都不敢出门。
对于视障人士而言,盲道是指引他们安全出行的“导航仪”。2023年,枣强县成为衡水市唯一一个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铺设和更新盲道。
设置缘石坡道2218处、路口坡化改造1658处,在每条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转弯处都设置了凸起的圆点,作为提示。“误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以内,这不是面子工程,是生命线。”指着盲道砖的间距,同行的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海成解释。
行至路口,周全芝稳稳站在盲道凸起的圆点上。此时,交通信号灯杆传来清晰的语音播报:“红灯,请耐心等待。”
“我们在8个交通路口安装了语音提示装置。”张海成说,提示音要让视障人士听得清,不扰民,为此,他们对每个路口的提示装置都进行了反复调试,甚至连语音语调都调换了四五次。
不远处,几名交警正将停在盲道上的自行车搬到停车区域。据了解,枣强县多个部门联合,对侵占盲道行为进行不定时巡逻,盲道不“盲”,视障人士出行才能一路通畅。此外,他们还在公交站点等地设置无障碍设施,实现无障碍设施与周边环境无缝衔接,让视障人士和乘轮椅者放心出门。
张海成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无障碍设施建设台账,记录着全县68处公厕改造、50余处无障碍停车位、42个应急报警器的详细数据。
“我们广泛征集群众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的意见,将无障碍理念植入公园、小区、商超、医院等场景建设,让无障碍设施成为公共场所标配。”张海成说,他们邀请残疾人代表参与设计的公园无障碍通道,因其外观独特、实用性强,还取得了专利证书。
“绿灯,请通行。”语音播报再次响起。
周全芝稳步走向斑马线。“现在出门,心里踏实多了。”周全芝满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