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区古城社区开展“银龄相伴耆年尽欢”主题活动。(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衡水市“老帮老”志愿服务试点社区,感觉处处洋溢着邻里温情。银发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互助养老服务活动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谐相处,高龄老人的生活有滋有味……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年以来,为破解社会老龄化难题,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市选定7个不同类型社区,聚焦高龄老人“医”“食”“住”“行”等需求,为汇聚银发力量、创新特色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老帮老”志愿服务新路径。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精准满足需求、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增加邻里感情,初步构建起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互助养老模式实践“范本”。
从热心个人到志愿团体——银发力量汇聚点滴爱心成河
“老姐姐,我们已经帮您检查了燃气阀门,可以放心使用了。”近日,在桃城区依云湾小区86岁的常桂芹家中,桥东社区银龄志愿者田立荣边帮她检查安全隐患,边陪她聊天。常桂芹老人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田立荣老人是社区里的“热心肠”。退休后,她初心不改,加入了社区的“老友帮帮团”银发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银龄志愿者,不定期为身边高龄老人提供帮助。“都是街坊邻居,我身体不错,
平时也没啥事儿,能多帮就多帮。”她笑着说,自从参加了社区的“老帮老”志愿服务,退休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像田立荣老人一样,这些银龄志愿者的年龄大都在60岁至70岁之间,身体健康,充满爱心、活力。他们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成为“老帮老”志愿服务试点社区的“银发力量”,以结对形式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及其他有帮扶需求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在试点探索中,如何有效链接服务资源是关键。
桃城区杨树社区组建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教师“五老”人员为主体的“吾老”银发志愿服务队;冀州区古城社区老党员“传帮带”,吸纳79名银发志愿者加入“银发互助公社”服务社团……各试点社区充分发挥老党员热情高、群众信任度高的优势,创新“党建+养老”工作模式,组建起党员志愿先锋队,将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志愿服务的“行动力”。7个试点社区已吸收退休老党员128名加入银龄志愿者队伍。此外,社区还广泛链接专业社工及辖区内社会力量,充分整合辖区社会组织、公益企业等资源,开展专业化帮老服务。
让低龄活力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满足了老年人自我实现价值的心理需求,也为社会增添了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7个试点社区已组建特色银龄志愿服务队伍28支,建立结对帮扶395对,志愿者人数达到483人,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从一盏孤灯到灯火通明——精准服务“帮”到心坎儿上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曾是衡水市7个试点社区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写照。如今,在“老帮老”志愿服务的影响下,他们的老年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老哥,是我!”近日一大早,冀州区古城社区的银发志愿者就拎着一袋新鲜蔬菜敲开了独居老人范东良的家门。87岁的范东良因为腿脚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出门采买生活用品成为他的一大难题。今年以来,随着社区“银发互助公社”互助养老服务火热开展,每周都有银发志愿者不定时前去看望他,陪他聊天、问需求,并倾力帮他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贴心周到的服务让范东良的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
“老帮老”志愿服务对象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空巢老人以及有其他需求的高龄老人。让“老帮老”真正“帮”到他们的心坎儿上,是试点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平时,孩子们都忙,自己在家挺孤单,就想找个老姐妹一起聊聊天。”“我行动不便,希望志愿者帮我代买药品。”在武邑县武罗社区,每隔一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银发志愿者们就会与高龄老人围坐一堂,以唠家常的方式,问需探意,以此作为社区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据。
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老帮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中,各社区以多种形式开展需求调研,重点摸排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群体的生活照料、医疗支持、精神慰藉等核心需求,同步收集低龄老人服务意愿与技能特长。他们登记60岁左右有能力、有爱心“活力老人”的履历、专业、服务偏好等情况,形成“服务清单”;记录70岁以上高龄老人、失独老人、残病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需求事项,形成“需求清单”;匹配对接“两清单”,并按老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让“老帮老”服务真正帮到心坎上。
试点社区以培训赋能,统筹社会专业力量与优秀志愿者开展案例教学和经验分享会,让志愿者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摸索创新到“一社一品”——特色模式引领服务升级
在桥东社区的党群活动中心,摆放着三本“老帮老”志愿服务台账,分别用红、蓝、黄三色封皮区分开。记者翻开服务台账,看到内页表格上,记录着老人的住址、电话、慢性病等信息,以及每天提醒服药、每天看望、聊天等服务需求。
“红色本是高龄独居老人需求台账,蓝色本是高龄夫妻老人结对台账,黄色本是与子女同住高龄老人需求台账。”桥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秀成说,这些不同颜色的台账将高龄老人的需求进行分类,银发志愿者据此提供不同的帮老服务。
桥东社区属于老城改造社区,居民归属感强,邻里关系较融洽。社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需求,深化“家文化”建设,创新“银龄互助 家暖情长”理念,推行了“低龄助高龄 邻里一家亲”互助养老模式。他们通过社区统筹与公益协同双轮驱动,链接低龄活力老人和专业资源,构建起“15分钟助老服务圈”,让“守望相处 和谐共治”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指导下,7个试点社区因地制宜,聚焦高龄老人需求,积极探索“银龄互助”养老模式,以规范体系筑牢服务根基,以特色模式提升服务质效,基本上形成了“一社一品”甚至“一社多品”的多元化服务品牌,为当地高龄老人带来更精准的志愿服务,也为衡水市“老帮老”志愿服务全面推开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借鉴的样本。桃城区杨树社区以“党建引领、以老助老、共建共治”为理念,打造“低龄助高龄、积分促互助”的“红杨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福苑社区的“七彩银龄 友福相伴”,用七种颜色对应医疗、文化等七大服务领域,以“颜色识别+专业服务”的模式托起民生温度。冀州区湖滨社区探索构建“老帮老”志愿服务“精准化、网格化、专业化、积分化、联动化”的“五化”服务模式。武邑县武罗社区的“五光互助”模式,涵盖“文娱之光”“陪伴之光”“疏导之光”“帮困之光”“荣誉之光”,让社区互助养老满溢温情。
从无偿帮扶到有偿鼓励——积分激励构建常态化家门口幸福圈
“我来为我家孙女兑换一节国学课!”近日,桃城区沁园社区银龄志愿者张素梅来到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拿出自己的“初心益币存折”,用自己的“爱心积分”向社区服务人员兑换公益课程。
像张素梅老人一样,沁园社区的银龄志愿者每人都有一本这样的“初心益币存折”。平时提供的家务清洁、陪同就医、物品代购等志愿服务,社区都会以积分形式记入他们各自的“初心益币存折”里。志愿者未来需要服务时,可以凭“存折”积分兑换等值服务,从而形成“服务——积分——兑换”的爱心循环。沁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鲁梦玮告诉记者:“‘初心益币存折’的积分,可以全家兑换享用,通过‘低龄助高龄 今天换时间 明天换服务’互助养老积分机制激励,社区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越来越强。”
以“志愿+积分”的激励保障机制,来调动更多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是衡水市在推动“老帮老”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探索。
湖滨社区建立“线上+线下”双重积分记录模式;桥东社区采取“双激励”机制……各试点社区结合实际,以积分兑换为纽带,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推广“时间储蓄”、积分兑换等做法,真正让善行义举得到褒奖,让爱心互助形成了闭环,促进了“老帮老”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此外,各社区还通过开展“最美银龄志愿者”“银龄先锋”“银龄服务标兵”“银龄党员先锋”等推选活动,以榜样力量引领更多老年志愿者向上向善,加入“老帮老”志愿服务中。
社区养老关乎民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
“‘老帮老’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有效完善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营说,“衡水市将重点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强化精准化服务,稳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升互助养老服务质效。”
银龄绽芳华,桑榆亦有为。在衡水市“老帮老”志愿服务试点探索中,还有很多亮点和特色做法,正以各自的形式不断擦亮“老帮老”志愿服务“名片”,让银色成为衡水互助养老服务中最动人的色彩。